在這次的活動中,我們以「腦筋急轉彎2」這部電影的情節,將我們此次所有的活動以及課程串接,並藉由情境發展,了解在成長中「面對情緒與成長」、「友情」、「珍藏回憶」三大主軸的重要性。除此之外,在十二年國教中,強調「自發」、「互動」、「共好」三大面向,因此我們期望透過孩子自主的探索建構知識外,更強調孩子能夠將所學和生活連結,使學習產生意義,因此,我們深深地期望透過每次的活動,提升孩子帶得走的能力,並帶給孩子在不同層面的成長和快樂。
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一、課堂教學:相見歡、創意教學、主題日、協同教學、價值認知課程 二、特殊活動:小劇場、全校性活動、闖關活動、課間操、靜態成果展、動態成果展。 三、社團活動:由組長主導設計的課外活動,透過社團能夠給予小朋友更多豐富的、主題性的知識,並藉由社團設計的活動應用於生活之中,增進生活的美感,最後於成果展中發表成果。
配合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「藝術與人文」領域課程及 108 課程綱要「藝術」領域,以「音樂」為主題進行營隊設計與構想,融合表演藝術元素並佐以戶外活動課程及社團活動。於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會中展現營隊期間的學習成果,規劃出為期五天的營隊課程。五天的課程給孩子與平常音樂課不同的體驗,讓孩子們學習更多音樂相關知識,並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體驗生活中的音樂。
我們將在國小的寒假期間前往高屏地區的偏鄉國小,舉辦為期四天的營隊活動。總活動時數為36小時,以互動式課程為主要服務方式,活動課程則以豐富多元、知識、活力為目標,涵蓋藝術、自然、數理、運動、世界文化等主題,共八項教案活動。課程分別為破冰活動、大自然與科學、創意運動會、身體防護總動員、世界大冒險、大藝術家、數學之美、RPG活動,以此傳遞多種面向的知識給孩子,分享許多生活上的技能或基礎認知,並擺脫以往課堂單向輸出及填鴨式的呈現方式, 而是強調活力與互動,讓小朋友深刻參與其中。此外,也有始業式、結業式,以及每天的小組時間,讓整個小組裡的學員與哥哥姊姊們在這個時間裡,可以玩遊戲、分享心事、說說笑話,培養彼此的感情與默契。1/24晚上另有晚會活動,由工作人員進行戲劇、樂團、舞蹈、光舞等晚會表演,與被服務者共創美好的回憶。
"人每天都要吃飯,「食」在生活中占了無可替代的地位,當我們每天在吃飯的時候,讓人不禁想起,我們現在所享用的食物到底從哪裡來的? 在營隊的一開始,設計了一堂前導課,讓學生認識臺灣的農業,根據地理位置和氣候的不同,各地發展了不一樣的農業特色,再思考霧鹿部落的農業有什麼樣的特色?種植了什麼樣的作物,讓學生繪製霧鹿的農業地圖。以糧食作物「米」,作為帶狀課程的主軸,從認識米食的種類、稻米的構造與部位及碾米的過程,並實際體驗簡易的碾米實作,知道每一粒米皆得來不易,再來帶領學生認識臺灣特色的米食文化,認識各地區、各族群的米食製品,動手製作小米麻糬和米苔目,知道實際準備食物的過程,在品嚐米食製品後,結合國語課程和飲食文學,讓學生描述所品嘗到的米食,有什麼樣的口感與味道,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,不再只用「好吃」來形容食物。
本營隊以三天孩童不留宿之人文育樂營為主題,主要以認知行為相關課程、藝文及趣味活動貫穿整個營期,希望能夠帶給學員們知識進而發展興趣以提升素養。營隊成員分工分為活動股、課程股、美輔股以及器攝股,其中活動股與課程股有獨立時段進行教學及活動;美輔股全程陪伴孩童,負責營期時段照顧;器攝股則處理膳食、器具。 一、課程股-將故事、遊戲等素材融入教學 本次課程安排分別為科學、手作、邏輯與表藝四堂課程。課程教案結合羅浮國小鄰近自然特性,讓學員更認識周遭的生態環境,並藉由玩樂中學習的形式促進學員們的日常思考。 二、活動股—孩童心中的超級英雄 本次活動安排分別為破冰環節、嘉年華、大富翁、RPG(大地遊戲)以及晚會。活動股是整個返鄉服務營隊的帶動核心,是為育樂」目標的靈魂人物。在RPG遊戲中,同樣會結合自然與原住民文化要素;第二天晚上會舉辦晚會活動,預計帶領孩童唱跳、演戲。